济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爱和坚守,点亮特殊儿童的未来 [复制链接]

1#

记者褚思雨通讯员田媛

位于济宁城区来鹤巷14号的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也有些“与众不同”。

他们有的生活无法自理,有的不爱与人交流,因为智力方面的障碍,这些孩子不能像普通学校的孩子们一样正常学习。但幸运的是,他们同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因为这里有一位“校长妈妈”。

孩子们口中的“校长妈妈”名叫杨绮霞,是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从事特教事业已经30年。

特殊教育

需要“专业的爱”

“对于一个特殊的孩子而言,教育意味着什么?”这是杨绮霞特教生涯中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年,20岁的杨绮霞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入职原济宁市培智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刚入职时,我信心满满,感觉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但一件在其他老教师看来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乱了手脚。”杨绮霞说起来记忆犹新。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去听一位老教师的课,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排,正上着课,一个坐在我旁边的男孩突然倒在了我的身上,身体开始不停地抽搐,并且出现了翻白眼、口吐白沫的症状。看到这种情景我完全被吓坏了,两手扶着这个孩子,拼命地叫那位老教师。那时我就感觉自己张着嘴,嗓子里却喊不出声音。”杨绮霞说,那位老教师看到后,赶紧过来掐孩子的虎口、人中穴位,不一会儿孩子便恢复了正常。看着老教师的从容和不慌不乱,杨绮霞感觉到自己还差很多。

经历了这件事,杨绮霞认识到光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无疑是纸上谈兵。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她开始用心去感受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心理,加上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特教知识,在教学中开展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方法。周末休息时间,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走访学生家长上,和家长多交流,更系统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很快,她成为特教行业的一名佼佼者。

谈起做特教老师多年来记忆最深刻的事,杨绮霞提到了一个叫陈波(化名)的学生。“每每到教师节前后,总能看到陈波满脸笑容地站在学校门外等着我。当我问他来干什么的时候,他用简单的言语回答说,‘教师节快到了,来看看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杨绮霞满脸自豪,“陈波是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我们一起相处了9年时间。仔细想想这几年他每个教师节前后都会到学校来看我,没有华丽的语言和祝福,也没有礼物,但就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让我内心温暖无比。在这群孩子的心中,或许早已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我也为我的孩子们感到骄傲。”杨绮霞说。

30载坚守

诠释特教师*

年,原济宁市培智学校与原济宁市聋哑学校合并,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年,时任教导处副主任的杨绮霞代理校长职务,主持全面工作。直到年,杨绮霞正式担任校长一职。

然而,对于一个年轻教师而言,管理一所学校又谈何容易。“说实话,接到通知时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我既然把工作接过来了,就没有理由不干好。”新官上任的杨绮霞点燃了“三把火”:她完善教学团队,壮大师资力量;做好家校共育,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慰问走访困难学生家庭;调整课程设置,丰富完善手工技能、美术、音乐等教学科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她的努力下,学校一点一点地改变。

从事特教事业30年,杨绮霞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打开属于他们的一扇“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孩子们要用数年来学习,从一年级进校开始,每一个孩子都要努力尝试学习和生活中所需的各项技能。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杨绮霞会经常让他们多做简单的事情,比如绘画、打扫卫生等。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小细节、小常识牢记于心,进入社会后才更加适应。杨绮霞说,和特教的孩子们沟通时,她特别注意肢体动作和表情控制,有时候会刻意放大口型、手势等,让孩子们更易理解其中含义。“我们面对的是自闭症、脑瘫还有多重障碍的残障孩子,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教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引领孩子,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我可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专业的爱,就无法做好特殊教育。”杨绮霞说,作为一名特教老师,自己虽不能体会到普通老师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最后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这是特教老师最幸福、最开心的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