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横版全屏视频请见文末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收玉米、插秧,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同济大学的老师刘悦来带着团队,
5年,在上海造了个这样的社区花园,
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此外,还有超过个迷你版的花园,
都是与居民一起造出来的。
一个小社区花园,
就是家门口的一片自然。
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匆匆忙忙的城市人来说,
能感触到自然带来的一份柔软,
太解压了,
是这个城市很大的善意,
还能满足小朋友的自然教育。
一条跟随刘悦来,
探访了五个大大小小的花园。
他们有个目标:
年之前,
要在上海造个社区花园。
撰文叶荔责编陈子文
创智农园
开园时间:年坐标:杨浦区两小区之间特色:上海第一个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
梅园
开园时间:年坐标:徐汇区居民小区内
特色:有专门照顾到残疾人出行体验的自然区域
火车菜园
开园时间:年7月坐标:宝山区淞沪铁路旁特色:以朴门永续的环保可持续思路,做成五块植被区
生境花园
开园时间:年坐标:长宁区居民小区内特色:自然生态主导的小园子,考虑到了动植物的“衣食住行”
三航小区花园
开园时间:年坐标:浦东新区居民小区内特色:在花园建设同时设计了人车错峰慢行步道
红梅小区花园
坐标:嘉定区居民小区内特色:结合小区居民晾晒难的问题,重新规划设计了单杠和晾衣杆结合庄行社区花园开园时间:年7月坐标:奉贤区新城特色:有专为不同年龄段儿童设计的自然游乐场,也有为老年人设计的疗愈花园
创智农园改造前后对比
在市中心马路边摘果子
第一次抵达位于杨浦区的创智农园,我们有些惊讶。花园就在大马路边,没有大门,没有入口,走到街边哪一处,都可以进入。植物长得茂盛而有个性,与修建齐整的绿地完全不同。
这个园子在年7月1日正式开园。此前,因为地下有一根污水合流管道,这块三亩多的地已经荒废多年。
顶着大太阳,刘悦来细致地跟我们介绍每一处植物的来由……北边的片区有不少农作物,玉米、果树,还有一块专门留给新手体验的“一米菜园”,居民可以来认养。
南边更混搭,有公共种植区,有可食的香草类,比如紫苏、薄荷,还有池塘和树荫,是特意为了照顾到小动物的饮水清洁等问题。
水田区也很抢眼。每年的插秧、水稻收割活动,颇受大小朋友欢迎。
刘悦来还记得第一年大家在一起收水稻,一个小朋友割了稻谷、剁了稻草人之后,还写了两首诗,纪念发生这一切美妙事情的小园子。很多家长看到也忍不住效仿,用打油诗、五言七言的方式,开始和诗。“深夜十点半,一群人在那儿写诗,大概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吧。”
南区还有一片专门做的诗经花园,高高低低地栽种了30种《诗经》中出现过的植物,很多现代人已经陌生了,比如“蒹葭苍苍”的茅草,“采薇采薇”讲的救荒野豌豆,参差的荇菜。
也有一片专门留给“荒野求生”植物,它们在别处不受待见。“你们是不是会觉得,怎么这么乱?”刘悦来抢先猜到了我们的困惑。
看起来的乱,其实是一种更自然的状态。比如很多斜岔出来的野生植物,往往还是本土的蜜蜂、蝴蝶甚至刺猬的食源植物,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刘悦来(中)
刘悦来是山东人,90年代初期在上海同济大学读城市规划,后来转向风景园林,毕业之后就进了设计院。后来又回到同济读研、读博,博士研究方向是景观的管理跟社会治理的关系。
“类似这样的公共地块叫做隙地,”他认为这些废弃地有非常高的改造价值。尤其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要找到一片地来实现花园理想,其实是很难的。
至今,刘悦来和团队“四叶草堂”已经改造了处这样的隙地,做成社区花园,24小时?天开放给市民。
大的一两千平方米,小的几十平方米。有的在两个街区之间,有的在工厂跟住宅区之间,很多处于一种两不管的状态。这样的空间一旦被激活,反而会成为区域的中心地带。
社会学教授于海在创智农园做社区分享
一开始没有经验,大家只是埋头做园艺。后面慢慢地在里面插秧,种红薯,种棉花……居民看到了,便来加入各种收获果实的活动。“来了就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