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济宁面塑小小面团有乾坤
TUhjnbcbe - 2023/5/8 22:32:00

□本报记者姜国乐孟一

本报通讯员张艳

“战疫一线,不论是冲锋在前的医务工作者,还是昼夜值守的社区工作人员,都值得被深深记住。”3月25日,当记者来到“非遗”面塑曲阜市代表性传承人张磊家中时,他正在制作钟南山和李兰娟两位院士的面塑肖像,揉、捏、按、搓间,钟南山院士那刚毅的眉眼便跃然面上。

“我们宅在家时,无数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替我们负重前行,我就想用手里的面团记录下他们的模样,留存这段难忘的记忆。”谈起制作抗疫题材面塑群像的初衷,张磊顿了顿手中的小刀说。作为一门传承了千年的老手艺,济宁面塑和其他流派不同点就在于侧重纪实性内容的创作。用作品向奋战在一线的英雄致敬,也是“非遗”面塑实现自身价值的难得机遇。

千年传承

“孔府糕点”转型传袭至今

面塑,俗称“捏面人”,民间也叫“面花”“花馍”“花供”,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过去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上盐、蜂蜜、甘油、防腐剂等成分,经过高温蒸制后作揉制醒面处理,最后加上色彩,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面塑艺人根据不同的材料,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灵巧地切、压、刻、划,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从面塑的民间别称和原料就能看出,这门技艺其实是从‘食’而来,过去主要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张磊介绍说,如果对济宁面塑的历史作一个追溯,“孔府糕点”就是一个重要的渊源。

随着历朝历代孔氏宗族的不断加封,孔府的饮食文化也高度发展,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思想,孔府面食糕点以其细致精美而著称。孔府档案中记载: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面食菜单中主食占12品,其中饽饽4品分别为“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这些都代表了当时济宁面塑的最高水准。

后来,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的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开始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也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许多王公贵族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部分面塑也由街头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山东面塑“三足鼎立”

济宁面塑主攻纪实

“天下面塑出穆李”,虽然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城西南的穆李村,并最终形成了“曹州面人”在山东、乃至全国面塑界的一大支,可随着这门艺术的发展,济宁面塑李刚,济南面塑董凤歧两位省级传承人,也和曹州面人穆绪建一起活跃了起来,在省内呈现出“三足鼎立”、各美其美的态势。

如果说,有着最悠久历史的曹州面人以传统大写意的呈现形式见长,色彩浓重、粗犷生动;济南面塑在“学院派”的道路上强化了自身特色,把戏曲、花卉、文学名著等传统面塑题材做到了极致。那么,济宁面塑则强调写实和叙事,积极融入当代生活,用面团讲述一个个历史上或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

除了抗疫题材系列作品,张磊家中摆放最多的就是儒家文化相关的创作。记者看到,大量依托曲阜特色文化制作的儒家故事作品栩栩如生,从“闻鸡起舞”到“卧薪尝胆”,再到“颜回安贫”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儒学典故以场景化、小品式的形态展现了出来,充分融合了面塑艺术的精湛技法,让生涩的古文阐释变得直观又鲜活。

“这批作品将在曲阜六艺城进行展览,讲解员会把儒学经典和面塑艺术做一个结合,用讲故事的方式加深游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张磊说,每拿到一个项目,他都会花上至少一天时间进行构思和设计,必要的时候还得查阅大量的历史和专业类书籍,确保细节不出现纰漏。比如,在制作孔子或秦始皇相关的故事场景时,果盘中绝对不能出现葡萄,因为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带回的,汉朝之前没有葡萄种植历史。

一件完整的作品,在经过构思和备料后就进入了捏制环节。制作面塑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是拨子、梳子、篦子和剪刀,有时也会用到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用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形象的生动性。

由于面团的可塑性强,面塑艺人一般会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直接塑形。如今,在制作大型作品时,也会为追求造型在面塑内部加入钢丝骨架等,工艺可繁可简,简单的依葫芦画瓢也能做得有模有样,复杂的则比肩雕刻、雕塑等工艺,制作周期很长、精度要求极高。

产业化运作有市场

有序传承需依托兴趣导向

年6月,到曲阜参加上合组织首届媒体峰会“孔子故里行”的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副部长杰米尔别科娃,对收到的一份小礼物爱不释手,那正是一个由张磊制作的Q版孔子面塑,憨态可掬的形象配上《论语》名句的释义,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文化味道。

如今,这一由张磊原创的“夫子有礼”孔子面塑卡通形象,不仅化身曲阜旅游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文创产品之一,更因为向研学旅行市场的渗透,成为越来越多小研学者了解曲阜、了解“非遗”面塑艺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窗口。

“现在,很多研学游行程中都加入了面塑体验课程,孩子们做得最多的就是Q版孔子面人。”张磊说,通过实操前的简单学习,孩子们除能了解面塑艺术的基本知识外,还能制作出远远超出他们自己预期的面人。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把亲手制作的Q版孔子拿在手里、插在包上,一颗宝贵的文化种子便埋入了他们的心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23岁的张磊因为兴趣开始接触面塑艺术,后师从济宁面塑领*人物李刚,学习、创作至今,作品不仅屡获各级比赛大奖,还多次代表济宁面塑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省文博会等活动。年6月,他正式被评为曲阜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的重任在肩,张磊开始琢磨如何让这门老手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最初,他选择走专业化路线、开门收徒,后来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特别看重学习收益,可以面塑艺术当时的产业化程度而言,完全达不到求学者的心理预期。近几年,张磊开始放平心态、回归初心,以兴趣导向为切入点,结合产业化的运作,终于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宁面塑小小面团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