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汉碑半济宁”——嘉祥武氏祠
卫星图
目前全国已出土的汉画像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以济宁为最。而济宁了解汉碑的最好去处,便是嘉祥县的武氏祠,其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均居汉画像石全国汉画像石前列。
大门民国时期武氏祠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山东嘉祥县武氏墓入口处的两尊石狮之一。该墓建于公元年。这两尊狮子卧于基座上,下面的大池子里通常盛满了水。
武氏祠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4组40余个。这里的汉画像石取材广泛,涉及*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被誉为“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与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瓶画并称“世界三绝”。
武氏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村西北。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的3座地面石结构祠堂。习惯上分别称之为“武梁祠”、武氏“前石室”和武氏“左石室”。原祠宋以后倾圮,祠石现与武氏阙一起保存在原地,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批汉代祠堂画像石资料。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7月5日,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山东嘉祥县武氏祠
“武梁祠”画像的最早记录见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在《隶释》、《隶续》中又分别著录了一部分题榜文字和图像。石祠倾圮后,长期掩埋地下。清乾隆年间将祠石掘出,并根据所出位置,认为有4座祠堂,即“武梁祠”、武氏“前石室”、“左石室”和“后石室”。此后,瞿中溶、容庚等分别对画像内容进行了考证。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费慰梅根据画像拓片对祠堂进行了复原,确定这些祠石分属于两座祠堂,“后石室”并不存在。年,中国学者根据原石,并参考孝堂山石祠的结构特点,重新对武氏祠进行复原,确证武氏祠包括“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3座祠堂。
武梁祠,原祠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建筑,面阔2.41米、进深1.47米、高2米余。现存顶石、壁石共5块。祠主武梁,字绥宗,曾任州从事,桓帝元嘉元年()卒,终年74岁。祠内画像近百幅。其中40余幅为历史故事画像。内容有从伏羲到夏桀等古代帝王,蔺相如、老莱子一类忠臣孝子,秋胡妻、梁高行一类节妇烈女。东西壁山墙尖部,刻有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故事。在三壁的下部,则是表现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在屋顶石底面,分布着神鼎、*龙等40余幅祥瑞图像。图像旁所刻的近百条隶书榜题,标明了每幅画像的内容。
前石室,原祠为双开间单檐悬山顶石结构建筑,面阔3.52米、进深2.03米、高2.55米左右。后壁下部正中有一小龛。现存祠石16块。根据祠主经历画像及其榜题,一般认为祠主为武荣。武荣字含和,武梁弟武开明之子,官至执金吾丞,约死于灵帝建宁元年()。祠内东、西、南三壁以及挑檐石、顶石和三角隔梁石两侧满刻画像,现存53幅,估计原来有60幅以上。在东、西壁的山墙尖部和隔梁石两侧上部,为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故事;其下有表现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百戏、庖厨等画面,还有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孝子邢渠等历史故事。西壁下方则有一大幅攻战图。在南壁小龛正面,刻有祠主在楼阁中受人拜谒的场面。在顶石上有仙人出行、风伯、雷公、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神话画像。画像中刻有大量隶书榜题,标明画像的内容及主要人物的身份、姓名。
武梁祠西壁后石室画像武氏祠西壁武氏祠前石室第二石武氏祠后石室线图左石室和武氏阙,左石室形制与前石室相同,也为双开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5米、进深2.12米、高约2.6米左右;后壁小龛面阔1.3米、进深0.74米、高0.71米。现存祠石17块。祠主不明。从建筑特点和画像风格推断,与前石室建造时间相近。祠内现存石刻画像约40幅,题材内容及其分布与前石室基本相同,但三壁上的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齐桓公和顶石上的海神出行、祠主升仙等内容则为前石室所不见。武氏阙建于桓帝建和元年(),刻有仙人、仙禽神兽、人物、门吏、车骑、孔子见老子故事等40余幅画像
左石室第四石武氏祠中的汉画像石主要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和现世社会生活三部分。其中,神话传说部分主要包括人类始祖、仙界领袖、远古帝王、龙凤图腾等;经史故事主要包括帝王诸侯、圣贤名臣、孝子贤孙、义士善人、贞妇烈女等;现世社会生活则包括车马出行、人物聚会、庖厨宴饮、狩猎捕鱼、乐舞百戏、*事战争、亭台楼阁等。其中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如陕西*陵县*帝陵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高校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插图等,均取自这里。
或许是受“古”字影响,我对古人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我想象中的他们不那么富有想象力。但是汉画像石上的图案彻底颠覆了我本来就站不住脚的这些印象,我甚至不禁钦佩起他们的“脑洞”。比如,汉画像石上展现的海神出行图、雷神出行图,均生动有趣,足见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探寻,每一个故事都凝结着古人的思想文明。
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时,*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与汉画像石一生守候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祠汉画像石距今余年了,因其具有极高的艺术、考古和史学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之瑰宝。武氏祠里的44块汉画像石,连同一对石狮、一双石阙、五块石碑能够保留到今天,与一个人的终生呵护息息相关,他的名字叫朱锡禄先生(山东嘉祥人)。年,朱锡禄去济南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考古训练班,知道了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训练班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赶回远离县城的武梁祠(武氏祠堂中最为有名)。当时许多汉画像石被村民用做盖房子和修桥的垫脚石,朱锡禄却与这些别人瞧不上眼的破石头结了缘,并由此拉开了他一生保护和研究汉画像石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