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济宁,诞生了魏晋王叔和、元代赵钧、清代张西山、近现代孔伯华等一大批医学名家,孕育了深厚的儒医文化。济宁医学院是一所在儒家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医学高等院校,学校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校训,将“医德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全过程。“医者仁心,医德为先”,以医德教育为主线,以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素养为目标,长期开展医德教育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具有儒家文化特质、医学人文教育特征、济医特色的“1+1+N”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体系(“1”即以儒家文化融入贯通研究生医德教育培养全过程,“+1”即突出医学人文特征,“+N”即拓展医学人文课程、医德实践体验、医院文化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等医学研究生全方位医德教育与培养),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医德教育平台构建中融入“医德文化”
学校凝练医德文化精神,构建医德教育平台,突出有儒家文化特色的医医院文化建设。建有生命意义展室、遗体捐献者纪念园、法治教育基地、“医缕阳光”志愿服务基地、医学伦理学实践基地等;成立了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中心”,立项建设了“十三五”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注重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实现专业学习和规培锻炼并重,同时积极开展爱心义诊等社会实践,服务地方人民健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和熏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医德修养。
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融入“医德文化”
学校将医德文医院文化建设,打造“大爱济医”文化品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爱讲堂”“孔子学堂”“济医青年论坛”“相约《论语》在济医”“医学人文与儒家文化进校园”等具有济医特色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德教育品牌活动;打造“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以“医学+”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出“医心医路”基础医学创新文化节、外语文化艺术节等12项校园精品文化项目;设立名人堂,完善生命科学馆、文化长廊等建设。
医院积极弘扬学校大爱精神,高擎公益旗帜,面向全国开展了“爱心医疗救助工程”、阳光快车白内障复明等活动,打造具有儒家文化特色和“大爱无疆”医院文化品牌,对提升医务人员的医德素养、改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系列活动营造“崇德尚艺”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并始终坚守职业道德。
在创新理念构建中融入“医德文化”
学校积极推进以“医德文化”为根本的“三全育人”改革,搭建平台,鼓励创新,提高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创新,组织教学改革;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强调导师要有仁爱之心,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将“医德高尚”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打造特色医德教育课程模块,设置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论语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医古文鉴赏》《爱心教育》等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仁爱情怀。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将儒家文化与医德医风建设贯穿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专题讲座之中。在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教育,内容既有专业学习与病例研讨,也有传统文化与医德教育。积极探索创新理念和形式,强化医德教育实践。在创新中融入“医德文化”教育,营造人人想创新、敢创新、争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融入“医德文化”
学校以“医者,以德先行”为核心,将儒家思想、儒医文化中的“医乃仁术”“医德为要”“救死扶伤”等医德教育思想引入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丰富医德教育内容,创新医德教育形式,实现了儒家文化与现代医德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教学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对医德教育的培养系统、课程设置及教育方法等进行改革,围绕儒家文化和医德教育出版系列教材和著作9部,发表SSCI或CSSCI等相关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有88项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建设“十三五”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出台《济宁医学院人文教育大纲》,明确了将儒家文化融入医德教育的医学人文教育总体目标,规范并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教学与实践的系统实施。
“从医须心系千家忧与乐,诊治应胸怀百姓暖与寒”。近年来,济宁医学院将“医德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全过程,相关研究成果被省内外多医院应用,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济医学子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与赞扬。一代代济医人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目标,求精、求实,服务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刘宁赵敏)(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