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史悠久的济宁,是运河之都,更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济宁从文化自信迈向产业自信、发展自信。
年新春伊始,济宁市*代会、两会相继召开,这座潜力十足的城市全面奏响新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已现雏形,“任兖邹曲嘉”都市一体化加速推进,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打造起势发力。
从今天起,凤凰网山东推出“三个角度观济宁”系列报道,从这座城市的深度、高度和宽度聚焦济宁全面开创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展现古老城市的发展新面貌。
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给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增添了温润丰富的水岸肌理。
运河,不仅是济宁文明的标识,更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
年前三季度,济宁港成为山东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作为内河港口的济宁,已成功超越多个沿海城市,港口吞吐量跃居全省第5位,内河航运第1位。
一条运河,加码了济宁跨越发展的深度,拓宽了争先进位的广度。
然而,内河航运的突破只是济宁实体经济全面推进的一个切面。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济宁全力突破“制造强市”,加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年,济宁GDP首破5千亿整数关口,济宁全力冲刺。
2月17日,中国共产*济宁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提出,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
早春时节的孔孟之乡,已然春意渐浓,生机勃勃。
运河之都涅槃
为何偏偏是济宁?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催生了济宁数百年的繁荣,并将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巅峰,济宁被世人誉为“江北苏州”。
辉煌与高光,载入史册,成为过往。新时代,这条千年之河又将如何更好服务时代,并带动当地经济实现新突破?
不做表面文章,保护、利用、开发大运河,济宁以实干作为第一要务。
近年来,济宁持续放大“*金水道”优势,组建了济宁港航集团,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内河航运体系,努力建设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年前三季度,济宁港成为山东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超越省内多个海港。
消息发布之后,外界一片惊愕之声。运河如何在济宁实现了新生?众多沿河城市,为何胜出的偏偏是济宁?
因河而兴,弃河必衰。历史上的济宁,就曾作为运河河道总署,这份底蕴成为济宁拥河发展的底气。
凤凰网山东仔细梳理后发现,作为城市特色,济宁一直注重挖掘运河文化,抢抓机遇,特别注重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不遗余力做大做强内河航运。
港航产业的探索实践,让济宁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有了崛起的新增长极。
早在年5月,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挂牌成立,拉开了济宁港航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一年半的时间里,济宁整合全市优质港口资源3家,形成货物吞吐能力万吨/年;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梁山港建成通航,单日吞吐量突破4万吨;全国最大的钢结构储煤棚建成投用;组建全市第一支LNG新能源车船队,开辟省内外货运航线8条;两个项目列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济宁港—武汉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
一系列的成绩,印证着济宁做大做强运河的决心和信心,同样昭示了一个产业的广阔空间和未来前景。
事实上,对于运河的开发,济宁谋势而定,可谓用尽全力“下一盘很大的棋”。
按照“以港促产、港产融合、港城协调、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济宁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港口+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规划建设主城港区、梁山港区、微山港区等十大港产融合区,依托港口功能,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贸易及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运河物流特色核心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筑运河物流产业带。
这是一个长远而又振奋人心的蓝图。按照这一部署,济宁赶超的步伐势必进一步加快。
由河而兴,向河而行,一条河,开拓了济宁发展的思路,加码了济宁发展的深度,让这座城市在高质量的航道中奋力起航。
突破制造业强市战略
济宁为什么行?
济宁内河航运的破题,是济宁实体经济接连突破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相比于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济宁的优势并不突出。特别是在省内城市加速赶超的当下,济宁如何争先进位,争做鲁南经济圈的排头兵,并尽快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一度考验着济宁决策者的智慧和胆识。
为此,济宁心无旁骛做强制造业。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制造业是济宁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强力突破制造业强市,推动全市产业底色得到根本重塑。
于是,外界看到,济宁市针对6大产业集群、30个核心产业链,制定“”产业集群产业链图谱、人才开发路线图、技术开发路线图,实现重点产业“串珠成链”,产业集群提质增量。
目前,济宁市已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按照制造强市突破战略,未来五年,济宁市将积极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医药4个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资源型城市动能转换新标杆。
全面突破之下,是一系列成绩的取得。
年,济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13.1%,居全省第4位。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9亿元,在库技改项目个,46个纳入全省年优选导向目录,24个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总量居全省第一。
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同比增长8.5%,历史性突破0亿元大关。
这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4%、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
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