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祺媛摄影李琪
学校的朗诵节目、节假日的景点、中式婚礼现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身着汉服出席各种场合,他们正以自信的步伐展示着中华传统服饰之美。
如今,“汉服风潮”不断升温,汉服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传统文化逐渐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汉服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
10月10日,记者来到天衢新区一家汉服体验店。刚一进店,映入眼帘的便是五颜六色多种样式的汉服。其中,一套男士汉服——盔甲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套盔甲总重30公斤,特别受小朋友们的喜爱。”该体验店店长汉青说,汉服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汉服流行时期也不相同,其中,在现代比较受欢迎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汉青介绍,不同时代的汉服风格也不同,比如唐朝的汉服服饰主要是雍容华贵的风格;宋朝的汉服服饰主要是清新婉约的风格,小朋友比较喜欢;明代的汉服服饰给人一种端庄大雅的感受,比较受年轻人的青睐。
“汉服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值得当代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我当初开这家店的初衷,并不是以卖衣服为主,而是给大家带来传统文化的体验。”35岁的汉青,今年是他接触汉服的第19年。
“前段时间,有20多名小朋友的家长联系到我,说孩子在学校表演节目想借汉服,其中还有少部分男生的家长。”汉青说,下一步,他计划让女孩子接触汉服服饰的美,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让男孩子通过日常训练,体验传统文化,进而让他们喜欢传统文化。
“每次出去表演,看到有小朋友回礼,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有年轻人喜欢,就意味着有人传承。”如今,汉服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这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凝聚力。汉青表示,他会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继续传承下去。
年轻人积极参与传播传统文化
年出生的德州姑娘张采艺,现在是济宁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记者初次见到张采艺时,她身着一套淡橘色的唐代齐胸襦裙,画着精致淡雅的妆容,正坐在桌前练习毛笔字。
“我第一次接触汉服是在年的中秋节。”张采艺说,那时候她还在读高中,隔壁班的同学是汉服爱好者,起初她只是陪着同学一起去参加的中秋节祭月活动,“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传统文化,所以那一次参加活动很紧张,就跟在大家的后面。”
张采艺没想到,自己竟从此喜欢上了汉服。“以前过中秋节就是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吃月饼和赏月,但是那次和汉服爱好者们一起穿汉服、共赏月,别有一番风味。”张采艺说。
“其实一开始,我只是被汉服的美吸引住了。”张采艺说,随着接触的时间越来越久,她愈发感受到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借助汉服发扬传统文化,以及传达自己是传统文化继承者。
张采艺在上大一时,就把自己的汉服带到了学校里,没想到竟一下子吸引了舍友。“现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明显感觉到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
张采艺还通过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穿汉服的照片,也更想把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一位网友的留言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你穿汉服真好看,我也想穿。这些鼓励和肯定,也让她越来越坚定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
像张采艺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队伍,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汉服热体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今年27岁的德州姑娘郭倩,是一位专职簪娘,主要制作汉式婚礼婚冠以及日常汉服发簪。
年,郭倩的朋友在德州开了一家汉服店,其精美的绣花、飘逸的裙摆,立即吸引了她。“穿上汉服后,说话会不自觉地变得很温柔,行为举止也会变得更为端庄。”随着接触汉服的时间越来越久,她发现汉服里的发簪很漂亮,便有了尝试制作的想法。“当时教学视频很少,我就从网上买来了一堆材料工具自己摸索。”郭倩说,制作发簪看着简单,动手操作却很难。
后来,她在抖音上发布自己制作发簪的视频,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陆陆续续也有不少人来找她定制发簪。“前年,我闺蜜结婚时头上戴的发冠就是我亲手为她制作的。”郭倩说,这个头簪她取名为“长生”,寓意是让长生留在身边,另一个寓意也是祝福他们新婚快乐、长长久久。
家住武城县的汉服掌柜赵秀丽,今年是她制作汉服的第6年,“现在的年轻人穿汉服不仅仅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服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弘扬传统文化。”赵秀丽说。
赵秀丽表示,随着“00后”“10后”加入到汉服圈,整个圈子的生态愈发专业。“汉服的价格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成品价格较低,也可以量身定制,但价格偏高。高中生买成品居多,大学生偏爱定制款,现在每天的销售额都在1万元左右。”此外,记者还在某电商平台看见,一家店铺汉服销量最高的儿童汉服,月销量高达+。
赵秀丽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男生也加入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之前一年只能卖出三四件男式汉服,现在每个月都能卖出五六件,一年能卖出60多件,销量翻倍增长。”
“每一件汉服的制作过程,都是对传统文化美学内涵的一次深入探索。”赵秀丽表示,对她而言,汉服不仅仅是一件商品,而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寄托着她对传统文化火热而炽烈的情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