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农业进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家庭手工业生产扩大,这些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丰富的物产和货源供应,南北通航的大运河则营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明清山东运河区域饮食生活的生态
1、山东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品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无论农产品还是手工业品,都广泛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带动了一大批沿运商业市镇的兴起,活跃了整个服务行业。山东地区在明初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簧以来尽化为棒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百不存一,地广民稀”,面对这种情况,明朝时期曾将土地面积狭小地区的民户迁往山东,并配给农具,给予免征赋税摇役的政策优惠等,“明初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
洪武中,诏有能开垦者,即为己业,永不起科”。清朝统治者依旧采取招诱流亡,奖励垦荒的优惠政策。这些举措推动了明清时期农业收成的增加,农产品的多元化及其最终走向市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生产技术好,产品质量高,山东地区虽然已普遍种植棉花,但棉纺织业尚不发达,故“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背于南,布则方舟而瓷于北”,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带动了山东运河区域密集的棉花交易市场的形成,并与发达的江淮地区形成了稳定的贸易互补关系。
山东运河区域借助京杭大运河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江南地区提供原料,刺激了本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沿岸市镇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2、商业的繁荣
明清时期南北大运河沿岸是当时全国三大经济区中范围最广大的一个,许多的手工业中心城市、商业中心城市都分布在这里,山东运河区域的商品经济也在此时发展起来,舟车辐揍,商店鳞次栉比,南北货物咸集,人员往来频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繁盛的商品交易市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团体聚集到山东运河区域进行贸易,他们在此或开店设庄、或长途贩运,出现了许多会馆组织。其经营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山东本地商帮的兴起,促进了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运河城镇的繁荣。
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城市和乡村许多行业中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兴盛和市镇的兴起,人们的思想观念、服食器用也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点心业、酱菜业等食品的售卖、加工行业以及茶馆、酒肆等、客栈等餐饮服务业在市场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二、明清大运河视域下山东运河区域饮食生活变迁
1、饮食市场的繁荣
餐饮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业。唐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坊市制的破除等,长安、洛阳、开封、临安等大城市的餐饮服务业更是遍布街头巷尾,充盈市场。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日渐频繁。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及其周边地区的长途交通和其他商业活动迅速兴起,沿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工商业城镇。当时的山东运河地区就受到了这种环境的影响。由于便利的交通运输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山东沿海的运河周边有大量的城市人口和滞留在那里的嘉洪商人,水上交通以士兵、民间、古僧、工匠为主,并常有游客前来参观,随着传教士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移民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餐饮服务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地区餐饮服务业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当时,沿着运河,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材料,以及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结合本地人口的条目,这促进了不同的连续出现兼容南北口味的食物在山东运河区域,迎合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需求。大量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餐饮服务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此外,节日、庙会等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也为餐饮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山东运河地区的餐饮服务业分布广泛、集中,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城镇、港口等人口密集的商业娱乐区,以及济宁太白塔、泰山、临清雪莉塔等景区。
2、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生活
对于大家庭、豪门望族来说,饮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生活享受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冷能折胶,却不能折城中的人;势能富锦,却不能富井本子;是什么?”追求思想解放和物质享受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特别是在社会上层。
胃优雅的繁殖主要指孔子、旅游管理、盐行政,HeWu州长和其他官员,以及大盐商和业务人员,他们的饮食生活极端奢侈,由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从每个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食物,而平时有家厨房的人,可以从简那里做出白美的民间烹饪风味。明清时期处于运河西岸充州府曲阜的孔氏家族,时代受到统治者的竞相优礼,其煊赫的家世、优裕的生活,皇帝频繁的赏赐,与豪门权贵的往来、出自各地名家的衍圣公夫人,大量专职危厨,种种有利条件都促使孔府制作出品类丰盛、做工精细、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孔府菜。
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吃烹饪技术不佳、火候没掌握好的饭菜,不吃刀工不精细的饭菜,不吃没有加入适当适量调味品的饭菜,这种饮食观念一直影响着孔府菜的向精益求精的方向演变,不但讲究色泽明亮、口味独到、齿间留香、造型精致、食器美观、命名典雅,并且在必要时还要配有高雅、优美的音乐,可谓钟鸣鼎食。而一般的工商业者家庭自然与西门庆这种和官府往来密切的富商无法相比,其饮食也相对简单,但仍然可以满足其生活享受的需求,出入酒楼饭馆以为寻常。
小商小贩的日常饮食则更为普通,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大鱼大肉几乎难得一见,更多的是寻常主食、素菜、点心茶果等。
三、明清山东运河区域饮食生活变迁的特点
1、被动性与主动性共存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其饮食生活的变化与否也与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密不可分。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区域,由于受到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带动,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促使该区域的饮食生活出现了新的风貌,但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仍在发挥的作用,使得山东运河区域饮食生活的变化呈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的特点。
以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高产农作物的普遍推广与相比之下水稻种植寥寥为例,可以看出南食北传过程中固有历史背景、饮食习惯如何对食物种类的接受产生影响。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开垦荒地、扩大粮食产量、就近取材减少江南地区经济压力等原因,曾鼓励在北方广泛种植水稻,并请南方的农民前来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粮食、果蔬和棉花、枣栗、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对外贸易是该区域主要经营项目,巨大的利润推动了这些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得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日趋缩小。
然而山东在历史上有“十年九灾”之说,本就贫瘠的土地、稀少的人口、频繁的灾害,再加上上述原因导致的种植面积的紧缩,使得该地区迫切的需要种植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农作物,以接济民食。
2、饮食生活的多元化与时代性
从精神层面而言,山东运河区域的饮食生活更是在饮食思想观念、习惯,烹饪技艺,菜肴口味等方面受到了周边区域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区域饮食业繁荣发展,并与戏曲、博彩、民间杂技等娱乐业紧密结合,大小餐馆茶肆都能看到唱戏说书、围聚赌博的场景,一幅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景象。
在饮食风俗习惯方面,尤其受到江南江南地区社会风气的影响最大,普遍趋向奢华侈靡、及时行乐,无论富商还是贫民,都纷纷崇尚南食,讲究宴饮的排场和菜肴种类等等,以此来显示富贵。
另外,由于南来北往的客商以及定居在此的外来人口的需求,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饮食口味趋向多元化,不但南北皆宜,而且还融汇了清真饮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化内涵呈现出斑斓多姿、丰富多彩的特征。
结语:
饮食生活的开放可以促进社会的开放,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畅的信息交流环境,使得其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和胸怀,饮食生活中不断同其他区域的饮食风味和风俗习惯相互交流融合。对江南等地异域饮食文化的吸收还涉及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向往,导致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学习江南发展成了一种时髦。
参考文献:
《山东通志》
《临清直隶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