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地处孔孟之乡,根植儒家文化沃土,建校70年来秉承“为国家育英才、为大众谋健康”的办学宗旨,弘扬“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校训,始终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学生思政“五个思政”,全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构建思政教育工作大格局。
课程思政融入“三全育人”促进协同联动
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学校成立书记、校长亲自挂帅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和督促考核。组建课程思政专家委员会,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家咨询和技术指导。召开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会议、研讨会,专家培训会,转变思想、更新理念,不断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聘请35位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中心成员。与山东广电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三全育人”示范校、课程思政大讲堂等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印发《关于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启智润心铸大爱,守正创新育英才》课程思政巡礼纪实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通育人环节,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六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促进铸魂育人
“第一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全面修订版56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到培养规格要求、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环节,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5大学科门类、门课程,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用62名校友湖北抗疫典型素材和鲜活的感人事迹等现实题材充实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每门课程藴涵的思政元素。发挥地处儒家文化核心区域优势,将课程思政与学校多年凝练形成的以“爱心”教育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办学特色有机融合,彰显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活力和亮点,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临床教师教学竞赛、教师创新大赛、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6人获山东省大赛特等奖等奖项,人获学校各类教学竞赛奖励;部课程思政获奖作医院推广巡展;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7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71项,10部作品入选省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加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联盟首批单位,入选全国和山东省作品案例52个。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促进评价改革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专业思政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统领,在12个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率先开展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创建,在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大框架下,实施多元主体激励联通的动态课程思政评价改革,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多维度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改革。修订《本专科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修订)》,提高学生德育评价权重。印发《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试行)》《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将专业思政实施效果,课程的思想性、价值性纳入专业和课程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突出“价值引领”评价指标。完善《部门考核办法(试行)》《二级学院综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各部门、二级学院年度综合考评、年度教学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
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促进素质提升
第二课堂是课程思政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载体。加强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通过第二课堂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年起实施“四结合、一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6轮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多人次学生参与,学生深度融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在“知”与“行”中得到熏陶和提升,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组织56期“大爱讲堂”、11届“思政杯”大学生辩论赛、8届“儒家经典诵读演说”、“党史故事青年说”、“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骨干先后19次到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莒南八路军师司令部旧址、沂蒙革命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调研学习。积极打造“大爱无疆基层行社会实践”行走的思政金课,护理学院师生在山东省内7个地市开展慢病危险因素,健康素养、老年人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活动,参与师生达1万余人次,服务村民10余万人,遍及个行政村,形成政府报告21个,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通讯员李印龙刘士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