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每当回忆童年小吃,第一个想起的必定是济宁夹饼。之后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小吃,离开家乡数年,却总是无比怀念夹饼的那个味道,还有济宁夹饼的“神奇”。
为什么说它“神奇”呢?是因为一张圆圆的烤饼切开,豆皮、鸡排、鸡柳、烤肠、肉串、蔬菜等应有尽有,全都能被纳入其中——做夹饼的阿姨,似乎真的能把“整个世界”都放进夹饼里,可以说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阿姨夹不了的。
要想深入了解济宁夹饼,首先就要知晓它的来源。
据说,“夹饼”这个名字是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早期是源于单纯的火烧夹羊肉串,单独的火烧单调无味,将其从侧面直直切开,然后就形成了上下两个“面饼”,然后将羊肉串放入其中,再加一点调料,一大口咬下去,味道绝了。
其实说到底,这一发明还源于回族大量流入济宁,在无形之中对济宁人的饮食产生改变。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在山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穆斯林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青州和济南。这些“穆斯林”,可以说是今天山东回族的先民。
后来到了元朝,朝廷统治者派遣探马赤军驻扎山东,去完成黄河和运河(济州河和会通河)的疏浚挖掘任务,而这些探马赤军绝大多数由回族人所构成。经年累月,探马赤军的大多数人都适应了山东的生活,尤其任务完成后,他们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当地安居乐业。随着不断的流入和转移,渐渐形成回民在山东境内的聚居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济宁的回族人也不算太少。
回族人在山东的安居乐业,意味着他们也将一部分文化和生活习惯,也悉数融入到山东的风土人情中来,比如喜欢吃羊肉串。
所以最早期的济宁夹饼,就是由烤好的火烧,夹着羊肉串形成的。只不过随着济宁夹饼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才演变成鸡蛋、豆皮、鸡柳、蔬菜、烤肠等“万物皆可夹”的丰富场面。但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夹饼基本上保持着清真的特点,大概是源于回族人的发明,后来即便是丰富完善,也没有改变这一点。
其次,济宁夹饼的味道是顶好的,吃的过程很享受,吃完也让人回味无穷,甚至不顾快撑着的肚子再来一个。
没有听过济宁夹饼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肉夹馍,肉夹馍里面仅有剁碎的鸡肉和青椒,再多也没什么了。济宁夹饼和肉夹馍的外形相似,里面却是天壤之别,味道更是做到了“跨越阶层”的超越。
这大概是源于济宁夹饼调制的辣椒粉、孜然粉和酱汁等调料。有经验的话,会了解辣椒油的制作如何到位,由内而外都会散发一种刺激食欲的香,酱汁的调制也是同理。而且,大家都有吃过烧烤和炸串,烧烤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而济宁夹饼就是这些美味的“集合”,口感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济宁夹饼的“真材实料”特别多。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个外国人博主在对各地名吃进行测评,刚好测到济宁路边摊的夹饼。他只花了五块钱,收获到一个“里面夹着满满的料”的夹饼,看起来美味的菜和肉满得快要溢出来。
济宁人热情又实诚,虽然饼子看起来小,菜和肉都可劲地往里放,毫不吝啬,下肚几乎完全不饿了,就连外国人都闻名而来测评,最后赞不绝口。
济宁夹饼不仅是当地的名吃,也是人们文化与习俗传承的载体,更是牵动着无数人味蕾与记忆的宝藏吃食。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