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延续千年流淌至今,一座座城市沿河而起,因河而兴。作为“孔孟之乡”,济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运河穿流而过,赋予其别样的文明风貌。运河贯通后,济宁凭借着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地理优势,得以水路通衢、商贾云集。9月3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千年运河·齐鲁华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集中宣传媒体采风活动中走进济宁,领略“运河之都”的风貌。
古老遗址换新颜
南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由于地势较高,成为大运河的最高点,被称为运河的“水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设置,分汶水入运河,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水脊的难题,确保了运河漕运连续余年畅通无阻。水利枢纽旁,坐落着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在遗址发掘保护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建立而成,使南旺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修建于明代的利建闸如今得到修葺
据悉,从元代到明清时期,管理运河、治理黄河的最高行政机构都设置在济宁,即河道总督衙门。因此,济宁也被誉为“运河之都”。目前,以遗址保护与展示为目的的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正在修建中。未来,这里将集大运河文化展示交流、文创产品研发、遗址管理、文物修复等相关功能于一体。曾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的河道总督衙门即将以全新的姿态与世人见面,再现昔日辉煌景象。
运河之畔的济宁极具兼容并包的精神,融汇四方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商业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相兼容的运河文化。如今,“运河记忆”文化街区的打造,为济宁运河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新契机。文化街区南起小闸口盛泰桥,西至宣阜巷,包括竹竿巷、纸坊街、东大寺、南岸街等街道。近年来,宣阜巷成为济宁响亮的文化名片,是大运河风情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重点传承创新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非遗代表项目7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
依水而生旅游项目留住运河之魂
济宁是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这里水系发达,不仅大运河穿流而过,南四湖、北五湖之水也同样滋润着这片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济宁以水为依托的丰厚旅游资源。初秋的太白湖上,荷叶依旧碧绿接连成片,偶有一朵粉色荷花点缀其中,不时几只白鹭从芦苇丛中腾起,直击长空。太白湖原称北湖,因处于南四湖的最北端而得名,后因李白曾寓居济宁23年,诗留百篇,为表纪念将此湖命名为“太白湖”。据工作人员介绍,景区资源丰富,拥有鱼类80余种,栖息鸟类余种,各种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植物余种。近年,景区新增老运河人工湿地、大唐牡丹园、白衣尚书纪念馆、汉碑汉画像石馆等自然人文景观。目前,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湿地保护、水质净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南阳镇是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千年小镇,也是大运河四大文明古镇之一。据了解,南阳古镇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南阳镇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塞,在明清时期布满商埠,乾隆皇帝也曾多次驻跸于此。南阳镇良好地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胡记钱庄、清真寺、康乾别苑等如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看。此外,修建于明代的利建闸,曾经是南阳新河开凿时九座拦河节制闸之一。20世纪初,随着会通河微山段的停运,利建闸曾荒废。如今,利建闸被重新修葺,缺石被填补,河堤也进行了加固,现作为“中国大运河”的构成点段之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依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济宁将文化植入景区开发建设,在新时代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让运河文化之水、生态之水长流不止,生生不息。
来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