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粥摊摄影陈允沛
文
李海流
粥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粥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粥算得上鲁南最传统的一种早餐饮品,据传源于楚汉战争时期,算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然而,流传于济宁、枣庄、临沂等地的这种“粥”,并不是广义上所说的用大米加水直接熬制的米粥或稀饭,而是用小米和大豆共同磨制成水浆而烧制的白粥。
鲁南白粥的做法比较复杂,是按一定比例选取优质的大豆和小米,经过浸泡、磨浆,投放入锅,慢慢熬制而成的。
当然,烧粥的技巧不是一般人一两次就能掌握的,锅一定要用大号的铁锅,水最好用山泉水。烧粥刚开始时需用大火猛烧,待快要开时改用小火慢慢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用勺子不停地搅动,以防煳锅。粥的稀稠关键在于浆的多少,绝不能看着粥稀就往锅里加面粉,否则是要“砸锅”的。
这种粥虽叫“白粥”,但火候到家的粥并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带有一点淡淡的黄色,那色泽看着就诱人。还没出锅,锅里的粥早就醇香扑鼻了。
熬好的粥一定要用特制的大粥缸来盛,这种“缸”是用陶土做成的特大型陶罐,口和底都很小,肚子却极大,一缸能装一二百碗粥。盛粥的大缸通常是用麦秸包裹,然后在外面套上白色的布套,布套上往往用隶书写一个大大的“粥”字。这种装备既美观又能保温,即便是寒冬下雪的天气,缸里的粥放上五六个小时依然会是滚烫的。
舀粥的勺子也是特制的,传统上是用较粗的竹竿截去一头,留个节做底,在侧面绑上一个瓢,大小以一瓢一大碗为准。
由于这种粥做的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当地人也很少自己在家做,想喝热粥就得早起床到早点摊去。早点摊上除了有卖粥的还有炸油条的,鲁南人在喝粥的时候往往还要买上几根油条泡着吃。粥的味道是极其浓郁的,醇香细腻,夹杂着豆香和米香,却是另一种别样醇正的清爽。一碗喝完,再看看手里的碗——干干净净,就像刚洗过一般。不沾碗的粥,质量肯定是上乘的。
鲁南白粥的原料是大豆和小米,营养非常丰富。大豆富含易被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及维生素、钙、磷、铁等,小米也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此二者联袂还有温胃、暖胃的功效,嗜酒的年轻人总是把粥当成解酒的良药,醉了一夜的酒,早上一碗粥下肚,顿觉神清气爽、通身舒畅。
鲁南白粥在当地人眼中还是益寿养生的滋补饮品,一些老年人每每在晨练之后,便逛到熟悉的早点摊,端起一碗粥,慢慢咂、细细品。即便是在偏远的农村,那些拄着拐棍儿遛弯或挎着竹篮子赶集的老爷爷们,也总不忘聚到卖粥的摊点去坐坐。几日没见的老哥们儿,端起粥碗就是一番海阔天空,聊到尽情时,总有一位伸出碗来大声说:“再来一碗粥!”
一碗粥,传递出的不仅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