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10日讯(通讯员杨凯)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赢得未成年人,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发挥文化优势,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引导与做好服务相结合,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促使未成年人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承儒学文化化人”工作品牌,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尼山书院礼乐教化多彩活动涵养文化性情
充分发挥市图书馆“尼山书院”传承儒学优势,在寒假、暑假各开展1期尼山书院“国学体验夏令营”和“国学体验冬令营”活动,每期培训30余人。通过开设中华传统礼仪知识普及课、贝贝国学体验课等课程,将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各类国学经典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展现给青少年,让青少年充分感悟传统文化艺术,体验传统手工技艺,感知传承经典之美;开展国韵诵读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成语诵读、古诗词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致,陶冶性情,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设儒风讲堂国学公益讲座,每期围绕专题讲读文化经典,讲座范围涵盖面广、内容分富多彩、讲师专业素养高,通过教师们的生动讲解,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读经典、明事理、懂孝道和立志好学的良好习惯。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国学活动近20场,吸引青少年余人参加活动。
文化馆非遗体验学传统技艺培养文化情趣
充分发挥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阵地作用,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非遗特色课和传统节日非遗体验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具体方式包括现场教学、文化体验和国艺传承体验。现场教学:在这里探寻中华文化根源,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简练易懂的语言,对心灵产生触动,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文化体验:通过参观非遗展厅、书画展览,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国艺传承体验:通过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课程的体验,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及互动,带领研学学生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真正感受到非遗就在身边,融入了生活,引导学生新的兴趣爱好,培养大美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常态化非遗技艺公益培训,进行非遗技艺展示、讲解,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民俗技艺,由表及里地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演变、专业知识和手工制作,在亲自动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暑假,陆续邀请了烙画传承人刘鹏、虎头鞋传承人胡妍、刺绣传承人田秋兰、绣球传承人翟桂芝等等十余位优秀非遗传承人,以接力的形式每天轮流在馆内现场展示各自的非遗技艺,剪纸传承人张跃广还邀请了济宁一中、育才中学等城区多所中学的学生,“组团”来文化馆体验非遗技艺。暑假期间,每天近百名青少年前来体验学习。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市文化馆特意邀请了剪纸、泥塑、面塑、木作等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带来非遗技艺体验。儿童节当天,名小朋友在文化馆参加非遗体验活动。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了第二届少儿手工艺大赛,来自各县市区的余名小选手,用剪纸、布贴画、木作、面塑等技艺全面展示了我市在少儿非遗培训和非遗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营造了“多彩非遗保护,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非遗体验研学活动38期,共计余人次参加活动。
开展戏曲进校园感受国粹提高艺术素养
戏曲进校园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汇聚济宁市戏曲艺术优质资源,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素养、深厚的民族感情,引领青少年全面发展,促进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各院团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校园演出,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济宁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市直院团,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截至7月底,全市文艺院团到太白湖实验小学、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等所大中小学已开展进校园演出场,为近15万余名学生送去了精彩演出。演出节目由各专业院团根据未成年人接受特点进行排演,包括了梆子剧《原谷劝父》、演绎孔孟文化的《梦回三迁路》、杂技剧《不莱梅的音乐家》等内容健康向上、弘扬正能量、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山东梆子、课本剧、儿童剧和儿童杂技、曲艺各种优秀剧(节)目,并新创作生产了反映济宁市微山湖特有的船校生活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批优秀剧节目,不断充实到演出中。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优秀剧目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们戏曲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每次剧目演出前,剧团向学生们讲解演出剧目的思想内容、背景意义,介绍剧目演出服装道具,为孩子们化妆,讲解戏曲脸谱、四功五法,并现场教授学生们简单的戏曲身段和唱腔,在学习中亲身体会戏曲艺术,让青少年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并主动加以传承,培养和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了在校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拓宽了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推动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衔接,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