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易雪
2月6日,记者从“精彩答卷·济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获悉,年,济宁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4.4%,全省有排名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进入前5位、整体进入山东省第一方阵。
经济大盘总体稳定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年,济宁市生产供给增速较快。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居全省第4位,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9%、居全省第2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38.9:49.6。同时,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占比达到77.7%、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增长29.7%。在财政金融运行方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1.6%,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4亿元,增长14.5%、居全省第3位。为落实中央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济宁市出台稳增长43条、助企纾困26条,累计为企业减负亿元,减免缓企业社保费6.3亿元,减免租金万元。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
为强力推进制造强市,济宁市实施“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深化“干部助企攀登”,为企业引进人才、技工2.2万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实现突破,投资亿元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亿元的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6亿元的山能智慧产业园等一批超百亿元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4名领军人才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在港航物流方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万吨、保持全省内河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5.85万标箱、同比翻番,梁山港成功纳入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年,济宁市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会员城市,微山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
为推进重大项目提速增效,个省重点、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为保证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市县两级发放惠民消费券2.2亿元,带动消费4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太白路商圈入围首批省级智慧商圈。在资源要素保障方面,济宁市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亿元,其中竞争性无偿资金.9亿元、政府专项债.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万亿元、达到亿元。创新实施用地分级分类保障,为省市重点项目预支新增用地指标1.1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超过5万亩。
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为推进都市区建设,雄商高铁济宁段、济邹高速开工建设,新机场高速顺利通车,济曲快速路快速推进,济宁新机场基本建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通断头路18条,改造老旧小区个,完成棚改套。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中,11个县市区全省位次全部前移,4个县获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或进步县,获奖数量全省第1。兖州、曲阜、邹城、任城分别入选省工业强县、文旅康养强县、生态文明强县、现代流通强县。济宁高新区、兖州工业园、邹城开发区、济宁经开区跻身全省园区30强。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济宁新建高标准农田87万亩,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保持“双增”态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入选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深化改革开放
市场主体焕发新活力
年,济宁市承接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余项创新经验获省级以上肯定推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高质量收官。在对外开放方面,完成进出口总额.2亿元、增长25%。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济宁高新区获评省国际合作特色园区。为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级审批事项在线服务覆盖率达到%,“爱山东·济e办”获评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强化“惠企通”平台功能,上线企业5.3万家,汇聚中央、省、市政策7万余条,完成家企业、2.7亿元财政资金“一键匹配”,实现万资金在线兑付。
坚持人民至上
社会民生展现新作为
年,济宁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和6.7%,城镇新增就业6.6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3万个。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困难残疾人、孤困儿童等救助标准提高,惠及33.4万人,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群众就医减负6亿元。新改扩建学校27所、新增学位2.2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91所、公办率达到62%。成功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市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加快建设,医院全部达到三级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托育机构标准体系,新增托位数1.3万个,备案托育机构家,均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改造提升敬老院34处、建成养老床位6.7万张,完成2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一排底线”筑牢夯实
安全发展取得新成绩
年,济宁市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同时,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全市PM2.5浓度同比改善8.5%。2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完成荒山绿化4.6万亩、矿山修复1.5万亩、塌陷地治理6.7万亩,入选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在严格落实国家“15条硬措施”和省“八抓20项”创新举措下,济宁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降”。信访积案动态清零,实现“六个不发生”“三个不出事”总体目标。
下步,济宁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聚焦发挥“九大优势”、实施“九大战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坚决守牢“一排底线”,促进经济稳中提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