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在地图上的位置
接下来会用几篇内容为大家介绍明清时期繁华的南旺镇之风貌,探究南旺镇衰亡最后乃至竟无人知之的原因。分水枢纽系统工程与南旺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下令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段,沟通了山东运河,运河始过南旺地区。会通河示意图
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口漫及大运河会通河段,南旺所处河段地势较高,水流不畅的弊端完全展现出来,“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分之一”。于是在永乐九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发丁夫十余万,疏凿以复故道;又命刑部侍郎金纯自汴城北金龙口开*河故道,分水下达鱼台县塌场口,以易漕河”。运河山东段及南旺分水枢纽在京杭大运河纵剖面中的位置
因为在整个运河航段中南旺地区地势最高,所以又被称作“运河水脊”。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又开新河……以接旧河。……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运用智慧破解了南旺运河“水脊”的问题,为山东段大运河保证了水源,使得“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南旺分水枢纽的成功建设使得大运河真正意义上得以全线贯通,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北交通、国家经济命脉,山东运河沿线地区也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带。老人白英也被民间尊为“永济神”
南旺分水枢纽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戴村坝、小汶河、南旺分水枢纽及沿线水柜、泉源、水闸等组成部分。戴村坝是为拦截大汶河修筑的堤坝,遏汶水东流故道,引导水流进入新修小汶河,以供运河所用,是整个枢纽系统的基础性工程。“永乐九年尚书宋礼始筑(小汶河)于戴村遏汶全流出于南旺”,作为山东段运河的主要水源,为明清京杭运河余年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是“漕与邑俱利焉”。宋礼等治河群像
南旺分水枢纽位于小汶河汇入运河的“T”字形入水口处,砌筑长约米的石?岸一迎挡小汶河水流冲击,石?岸呈向河心凸出的弧形结构,既可保护堤岸,又可借助其实现分水效果;运汶交汇口中间建造一鱼嘴形“水拔刺”,将汶水分流转向南北,成化十七年又建南旺上、下两闸,达到控制南北两个方向的分水比例的效果,时人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一说。为调节不同季节的水量平稳,还在沿线利用自然湖泊设置水柜,永乐十七年,南旺湖被一分为三(南旺湖、蜀山湖和马踏湖),加上济宁马场湖、东平安山湖、微山昭阳湖合称为“漕渠四水柜”;在保证运河水源方面,又“在兖州、青州、济州三府境地挖掘三百余泉,分为:分水、天井、鲁桥、邳州、新河五派水系济运。”分水枢纽系统工程示意图
当是时,或为保证船舶通航,控制河道水位,或为“引水济运”,修闸多处,后代又有增修,故该段运河又有闸河之称,如上图中各种“斗门”,即为该段运河沿途水闸。分水枢纽及龙王庙建筑群的考古发现至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所涉及的工程遗存、水源、水柜等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田野调查工作,并对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及龙王庙古建筑群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基本摸清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布局结构、运行原理、闸坝的构建技术及所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貌、河道湖泊布局和保存状况,摸清了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平面布局、建筑特征及保存现状,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出土遗物中,瓷器以清华瓷为主,有一部分北方青瓷,但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山东淄川、博山等地的民窑产品,器形有碗、盅、瓶等;钱币多清顺治至光绪时期,乾嘉铜钱占大多数,也有少量宋元钱币及民国纪念币等;建筑构件主要是分水龙王庙建筑群所用砖瓦件和脊兽残件;另外整理出土大量碑刻,对明清时期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及分水龙王庙的历史、功用、演变等问题具有参考价值,对于运河挑淤、闸官及役夫设置的细节也有体现。发掘所获资料对复原明清时期汶上南旺地区社会风貌有重要参考价值。发掘成功已经汇编成《汶上南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现在已建成遗址公园,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