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楹联文化打造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的路径
TUhjnbcbe - 2021/7/13 1:47:00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zgbdf.net/m/

摘要:

济宁是孔孟之乡,孝和文化发源地,济宁孝和文化既是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着力点,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济宁石桥镇北王一村开全国乡村孝和文化建设之先河,建成了中国首家以孝和文化为主题的楹联博物馆,有力推动了乡村孝和文化建设。文章就以济宁石桥镇北王一村为例,阐述了孝和文化思想内涵和济宁孝和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了济宁楹联文化对孝和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三个方面入手探析以楹联文化打造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言

中华民族年辉煌文明史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贯穿中华传统美德,有丰富的内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楹联文化为载体打造乡村孝和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就以济宁市石桥镇北王一村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为例,探析楹联文化在孝和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和路径,以期为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2.孝和文化思想内涵

孝和文化是“孝文化”与“和文化”的统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孝文化”指的是孝道,孝乃百善之先。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尔雅·释训》对孝的定义为“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则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和文化”指的是和谐,和乃融洽之本。“和”是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3.济宁孝和文化建设概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济宁自古就是文化圣地,曲阜、邹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孔”(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在济宁的最著名的文化标志。邹城为儒家亚圣孟子故里,有“三孟”(孟府、孟庙、孟林),也是闻名中外的儒家文化建筑遗址。[4]这些历史遗产为济宁地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存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空间。济宁保存了大量以孝和文化为主题的楹联,比如济宁翰林街上有一座“慈孝兼完”牌坊,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年)为旌表奉直大夫王怀远之妻敕建的“节孝坊”。牌坊的中间两根坊柱上,前后两面分别刻有两副楹联,分别是:

“天姥三贞垂万古,女宗九烈表千秋。”

“柏节凌霜经四起,兴风寒裸抚三极。”

济宁因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发源地,孝和文化滋生传播最深最广的沃土之一,也形成了孝和忠勇、仁厚淳朴的民风民俗。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从产生之初就被作为孝和文化的载体。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北王一村以楹联文化打造孝和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建成了中国首家以孝和文化为主题的楹联博物馆,并成功申报了“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这座地处乡村僻壤,看似外观普通寻常的幽静民居,却内藏乾坤,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人、专家学者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由于推行孝和文化,石桥镇北王一村因此入选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4.楹联文化在孝和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文化彰显了一个地区的素质和个性,在济宁孝和文化建设过程中,楹联文化元素的积极渗透和强力打造,使孝和文化地域特色鲜明,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教化作用深入,文化品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也让孝和文化逐渐成了济宁市的核心文化品牌。就石桥镇北王一村看,楹联文化在孝和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有助于通过楹联文化载体弘扬儒家文化

民国《济宁县志》讲:“济宁于古,其地则鲁,去曲阜不百里而先贤遗迹......多出于其乡。沐浴圣泽久,故积厚而流光。”鲁国是儒家孝和观念的发源地,济宁历史文化的根本底蕴就是儒家文化,孝和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形成了文化认同,而且积极践行在实际行动上,对齐鲁周围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四孝》故事中至少有九个孝子是山东人,可见济宁孝和文化有显著的地域性。

楹联文化打造济宁孝和文化建设,也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楹联不光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中是最具影响力的。从孩子的出生满月、入学祝寿、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假期节日等都需要借楹联来表达,中国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楹联。这种根基深厚的千年民俗在圣人之乡深受百姓喜爱,楹联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的楹联几乎都是与孝和有关的内容,比如:“忠孝传家远;和顺继世长。”“孝作家书四时阅读;和为祖训万代传承。”“福慧常钟仁德者;祥绥永润大贤人。”等等。济宁楹联文化在民间享有殊遇,与其他民俗文化互鉴而长,与节日文化相应而生,与民间愿景不谋而合,成为寄寓美好吉祥、隐喻幸福如意的一种最具“仪式感”的孝和文化传播的绝佳载体。

4.2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内容庞大,涉及*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孝和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几千年来乡村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所构建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包含价值评判、价值追求、价值认知等多方面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文化涵养。

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馆长、北王一村*支部书记王万利在讲到他创办这个博物馆的初衷时曾说:“让大家在欣赏书画艺术之美的同时,领悟蕴含其中的孝和文化内涵,达到立德树人,学以成人的目的。”博物馆建在村里,对于北王村来说就是近年来以楹联文化打造孝和文化,以孝和文化治理村庄的最真实的写照,博物馆成了村民们学习孝和文化的最佳场所。孝和文化在美好品德培养、良好家风培育、社会有效治理、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村里通过治理环境、美化环境,在墙壁上手绘“新旧二十四孝”漫画等方式宣传孝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4.3有助于拓展楹联文化发展的空间

从楹联文化内容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楹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楹联文化发展需要更多的佳作问世,楹联内容的创新增强了楹联发展深度和广度。正如刘太品先生提出的“除了联事活动和理论研究之外,楹联创作应该是楹联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更多的人喜爱楹联,才会从中涌现出一部分人从事楹联创作,才会从这部分人中产生一些创作能手,并写下可以传世的优秀联作。”可见楹联创作的繁荣和楹联内容的创新也是楹联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年举办的济宁孝和文化全国大征联活动,在四千多副稿件中甄选出副佳作,这些孝和文化精品内容的选择既扩大了孝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文学感染力,也拓展了楹联文化发展的空间,更宣传了地方孝和文化建设的成果。如笔者的一副楹联就是这样:

文光何处炫?看齐鲁圣人乡,太白清风扬孝悌;

国梦此番新,循古今贤者道,中华美德筑和谐。

从楹联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角度看,楹联是一门高雅艺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由高居庙堂到深入民间的过程,既能表达“阳春白雪”高雅情趣,也能陈述“下里巴人”通俗流行。从其产生和发展经历看楹联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起到交流、教化,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才能为百姓喜闻乐见,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方面,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就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借助孝和文化建设的大好契机,让孝和文化插上楹联文化的翅膀,传播得更远,影响力更大。同样,楹联文化发展的空间也得到了拓展。

5.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路径

5.1注重孝和文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是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标识。加强孝和文化研究必须要加强其深刻内涵研究,唤醒百姓血脉里的孝和文化基因。

济宁是圣贤之乡,孝和文化传承首推遗址遗迹孝和楹联的静态展示。遗址遗迹往往结缘历史名人,因人而显,所以更应该从这些楹联入手,加强孝和文化的历史性研究。

其次,是有关于孝和内容的楹联书画创作的动态呈现。古代和现代书画作品对孝和楹联的推广和传播功莫大焉。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开新时期孝和文化建设之先河,擎起了石桥镇北王一村的乡村振兴之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馆内分为孝和楹联长廊和中堂等8个展厅,展出的藏品有上千幅,都与孝和文化有关,对于部分有学术价值的藏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

三是,加强楹联文化与孝和文化的联系,多举办和孝和文化有关的全国范围征联征文,理论研讨调研等高层次联事活动,以期相生相长,共同发展。

5.2培育孝和文化主体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关键在人。传承弘扬孝和文化需要发挥传承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乡村孝和文化建设主体乏力,孝和文化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境遇下,培育壮大孝和文化主体,是新时代实施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弘扬崇孝尚和的孝和文化。孝和文化主体是来源于社会各个领域,有文化、有威信、有能耐、有热心的一类关键性群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城乡区域流动力度加大,孝和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唯有整合乡村社会分散的孝和资源,建立健全孝和主体反哺回乡机制,才能将孝和主体“引回来”,成为孝和文化建设真正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其次,要充分发挥孝和示范引领作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孝和主体,提升获得感和归属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凝聚孝和群体,为“留住乡愁”凝心聚力。深入挖掘当地孝和人物、家庭、事迹,以孝和治村,全面发展的方略,与村民心灵契合,情感共鸣,唤醒村民崇尚美德的内在动力,助力乡村孝和文化建设。如,北王一村村支部书记王万利首创孝和文化博物馆,把以孝、善、爱、和为主题的村歌在全村传唱,举办“孝和文化传播文艺汇演”、“寻找最美孝和家庭”、“百副孝和中堂进农户”、“向高龄老人送福祝寿”等活动。

5.3强化楹联文化的载体作用

济宁孝和文化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不断丰富和强化楹联文化的载体作用。让乡村孝和文化建设能够得民心,合民意,接地气,孝和楹联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切实提升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首先,要加强孝和文化建设中物质载体的挖掘保护。济宁的历史文化名城遗址遗迹众多,对于有孝和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孝子祠堂、孝碑、历代孝和故里、遗址的抢救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做到具体化、常态化、长效化。

其次,要加强对孝和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载体的开发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载体除了楹联之外还有典故、民俗等,最重要的仍然是楹联文化,应该注重其收藏整理、开发保护。如,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的馆藏楹联书法作品大多都是来自民间,对村庄治理有指导作用,对村民道德修养有教化意义。对于孝和文化楹联,更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老瓶装新酒,与时俱进,不断完成创新性转变。

6.结语

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孝和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章针对孔孟故里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显著的地域性特色和楹联文化优势,从孝和文化思想内涵、济宁孝和文化建设现状、济宁楹联文化对孝和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路径等四个层面展开了深层次论述,将孝和文化发扬光大,让其成为济宁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此提供了有益借鉴。

济宁市孝和文化博物馆

孝和人家.养正培大

孝和文化.民德归厚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楹联文化打造济宁乡村孝和文化建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