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临沂地区,西与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主要来说说东夷文化和运河文化。
东夷文化
古老的济宁大地,孕育了灿烂的鲁国文明;这里造就了孔子、孟子、颜子、曾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产生了影响中华文明近年并且仍然在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树有根,水有源,那么齐鲁文明的根在哪里,答案是,它的根在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夷字在商代甲骨文中经常出现。这个时期“夷”、“蛮”等词并不含贬义,只是代表部族的名称,“东方之人”而已。按造字法,“夷”字为“人”负“弓”合成,表示东夷人是善于射箭的部族。
到了周代,人们以中原为中心,“夷”开始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以外周边的部族,这时才有了“东夷”的称谓。所以东夷就是指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他们具体的范围包括了山东全境及其毗邻地区的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河北南部及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东夷是夷族的总称,它有许多支族,如莱夷、嵎夷、鸟夷、淮夷、徐夷等。东夷各族组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联盟较早的首领叫太昊,也叫伏羲,姓“风”。太昊部落和其他东夷各部落一样,是以凤鸟作为部落图腾的。凤鸟作为东夷部落图腾,传递着东夷先民的众多文化信息。
在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随着族群的扩大,他们为了寻找更好的越冬场所和生活环境,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临沂地区的沂沭河大平原上,用波澜壮阔的氏族大迁徙,谱写了神话中“夸父追日”的历史壮举。
在距今年前后,东夷族群逐渐形成。他们先后历经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稳定发展,也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石器和文物。
运河文化
济宁运河文化属于地域性文化,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运河南北纵贯6个省市、5大水系,跨越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这些不同环境而又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吸纳和融合,便形成了来自各地域但又不同于各地域的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带。
运河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内容十分丰富,且在沿岸不同地域又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千百年来,运河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济宁,有力地塑造着济宁。特别是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贯通之后,济宁凭借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特殊地理优势,得以“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在此情况下,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本土文化受到了以江浙文化为主的南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
人们开始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不断走向开放交流,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不断走向市镇经济。商贸业空前繁荣,手工业蓬勃发展,饮食服务业日益兴盛,个体私营经济极大发展……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实践,人们以智慧和勤劳创造并形成了济宁运河文化。
济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名气大、种类多,在济宁这片土地上出土有众多的文物珍品,它们陈列在博物馆中,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济宁以融汇古今南北、内外兼容并蓄的姿态,在包括外来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包容接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古建家园)
向上滑动阅览
济宁文化概况
济宁,运河之都,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济宁,具有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人类始祖*帝、少昊、少康帝均出生于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都在济宁留有足迹。元明清三朝在济宁设立河漕衙门,乾隆等帝王到这里驻足探访。济宁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是连接华东与华北、中原与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下辖12个县市区,分别是: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金乡县、微山县、嘉祥县、鱼台县、汶上县、梁山县、泗水县。济宁名山著名的有:尼山,.6米,曲阜尼山乡东4公里,曲、泗、邹交界处,山下有夫子洞,系孔子出生地,为历史文化名山;梁山,.9米,梁山县城南侧,保留有农民起义遗迹,为历史名山;四基山,.2米,邹城市大束北偏西5公里,陵西坡有孟子墓地,为历史文化名山;紫云山,90米,嘉祥县纸坊东3.5公里,因武氏祠藏有大量汉碑而著名,郗山,位于微山湖东岸,海拔63.6米,因埋葬晋兖州刺史郗鉴而得名,富含稀土而闻名于世;峄山,.8米,位于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录"、“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文化艺术济宁市多山、多水、多圣人。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始祖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李白文化、梁祝文化、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山水文化等十大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旅游格局。截止到年初,济宁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市级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座,山东省风景名胜区4处,4A级以上景区6处,其中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是我国第一批5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处。孔孟文化以孔子诞生地曲阜和孟子诞生地邹城为主,代表景点有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孔庙、“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孔庙、孔府规模宏大,文物荟萃,是全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邹城代表景点有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过,自元代开始,管理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运河之都”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浣笔泉、古运河、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王母阁、东大寺、岱庄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于济宁城区,各具特色。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岛在湖中、运河穿岛而过”南阳岛上的古镇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始祖文化文献记载,炎帝曾在曲阜建立国都,因而,济宁一带曾是炎帝部族活动的区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曰炎帝”,又说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帝王世纪》也说:“炎帝都于陈,又徙鲁”。陈即今河南睢阳县。有学者认为,炎帝徙都曲阜之后,因先后与蚩尤、*帝部族作战,后败退西部,其部族也随之迁于姜水流域,成为姜姓的始祖。*帝生于寿丘,寿丘即今曲阜城东旧县村。北宋真宗皇帝为了纪念“*帝生于寿丘”,于祥符五年(年)下诏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县城也迁往寿丘;并下圣旨,建起了楹的森森*帝庙,名为“景灵宫”,以供春秋奉祀。佛教文化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塔宫出土的佛牙、舍利子等佛教圣物,震动了国内外佛教界,每年定期举行的汶上太子灵踪文化节享誉海外。中都博物馆、供奉殿、大雄宝殿、汶上县城市规划展览馆、礼佛大道等建筑气势宏伟。汶上县宝相寺景区为中国国家AAAA级景区。水浒文化水泊梁山因《水浒传》而闻名天下,忠义堂、断金亭、黑风口、水浒寨、一关、二关等景点构筑了梁山大寨的雄姿,宋江寨墙、扭头门、宋江井、疏财台、试刀石等遗迹诉说着英雄故事,左寨七英、双雄镇关、花荣射雁、逼上梁山等巨型石雕再现了当年好汉的风姿,大型唐三彩壁画《水浒英雄聚义图》、三十六天罡星雕像、大型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记》并称当代三大水浒艺术珍品。其中的《水泊梁山记》是著名书画大师范曾年专门为水泊梁山风景区撰写。形成了南有《岳阳楼记》、北有《水泊梁山记》的文化格局。梁祝文化梁祝故里在今微山县马坡一带,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年)。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山水文化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平方公里。每年盛夏,湖中数十万亩荷花竞相开放。古朴的民风,错落有致的民居,以船代步的叶叶小舟,千顷荷花与蓝天、碧水、野鸭、苇草,形成天然的水上游乐园,成为度假休闲的绝妙去处。邹城有天下第一奇山——峄山,北衍泰山之灵秀,东引凤凰诸峰,西瞰微湖烟波。它以岩石迭垒,幽洞玲珑,集泰山之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的独特个性,与五岳之首的泰山斗美,故有“岱南奇观”之称。相关链接:运河之都话济宁济宁微山伏羲庙修缮竣工济宁凤凰台伏羲文化遗迹考微山两城:“中国伏羲文化之乡”济州古城建设与运河文化刍议伏羲女娲祭祀大典在邹城举行济宁:诗意儒风里的“运河之都”风姓古国运河之都:中国任城走进运河之都探寻济宁运河文化济宁:纠结于运河兴衰的一座古城《邹鲁凫山话伏羲》前言目录后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