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山东省济宁市河湖共济美丽湿地文化名城彰显
TUhjnbcbe - 2023/1/10 21:46:00
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美景。华宏立摄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惠河湿地美景。杨国庆摄

大河观澜,文脉浩瀚。当“西来决昆仑”的悠远*河与“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在梁山不期而遇,山东省济宁市这座运河之都便在清水俊逸的交汇中实现了生态与文化的繁荣。

济宁市是沉浸在诗意儒风里的孔孟之乡,是被一地碧波“偏爱”的水韵圣城。15.24万公顷湿地面积、77.38%湿地保护率、1处国际重要湿地、24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济宁新晋成为“国际湿地城市”。

获得殊荣的背后,是济宁市对城市绿色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如今在济宁,发扬厚重的文化涵养与保护湿地自然生态更加紧密结合。

治污增绿守护运河湿地

大运河“纵贯南北、奔流不息”,南四湖“烟波浩渺、水光潋滟”……如今的济宁市湿地类型多样,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交织成网,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南四湖地处鲁苏两省交界处,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相连湖泊的总称。这里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自古便是大运河“千里赖通波”的航运要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

比起如今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象,十几年前,南四湖周边重污染企业林立,入湖河水水质超标,湖区鱼类、鸟类和水生植物种类大幅减少。多个排污点,使得南四湖在短短几年间就变成了“酱油湖”。

为守护一湖碧水,济宁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关停搬迁微山县近30家煤炭、焦化等规模以上企业,推动渔民退渔还湖、进行入湖口生态修复、区域联防联控等综合整治,湿地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鸟儿的回归,是济宁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好见证。震旦鸦雀,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中国特有物种;青头潜鸭是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仅存只左右,在南四湖记录到的越冬种群就达只。

据了解,济宁市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机遇,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湿地植被重建、生态补水、退池还湖等湿地生态修复方式,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自年至今,共修复湿地近1.5万公顷,建设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修复示范样本;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个,重点打造精品小微湿地10处,将湿地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得全市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享有“河湖共济的生态绿城,魅力彰显的文化名城”的美誉。

如今,一幅“城映水中、水绕城走、河湖掩映”的城市与湿地交融共生的生态画卷在济宁徐徐展开。

以绿为底实现湿地生金

冬日暖阳里,走进济宁邹城市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芦苇婆娑,风也温柔、云亦悠悠。然而,这里数年前曾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陷区。

近年来,济宁市通过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治理六种治理模式,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湿地进行围湿造岸、植树种草,种植养殖等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超3万公顷。

同时,济宁市依托治理后形成的独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这一采煤塌陷地新生湿地建设做法被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济宁市已成功走出了“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里,湿地促进经济在保护中发展,群众在保护中受益。

在邹城采煤塌陷地河蚌养殖基地,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费林江介绍,河蚌无冬眠,是一种水体滤食性环保动物,常温下每只3龄河蚌一天能滤水40到50升。以10万只河蚌为例,其滤水能力每小时约处理立方水体。企业现有27个塌陷坑塘、亩水面,养殖珍珠河蚌约万只,每年采收1/3,采收珍珠大约1公斤,年产值约0万元。

在微山湖西畔的鱼台县清河镇,镇*委宣传委员宋程程介绍,清河镇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种植喜水抗涝的杞柳,引导农民从事杞柳加工,变身民间“手艺人”,将一根根杞柳条编成柳帘、柳篱笆、柳屋、柳亭等园艺品和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今年前10个月,全镇6家杞柳加工规上企业实现产值近2.1亿元,杞柳加工带动全镇及周边2万余人实现就业。

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委书记张小磊告诉记者,石桥镇采用“生态+产业”模式,积极推进塌陷地治理与规模化生产、集约化运营的现代高效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以三强乳业为核心的农牧生态科技园,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现代都市农业区,带动周边村亩土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户村民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万元,周边村集体收入年增加余万元,拉动就业余人次。

凝聚合力共建生态文明

从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到运河滋润的人文传奇,从精美别致的自然山水到清新淳朴的风土人情,在0多年的岁月里,厚重的历史文化默默地滋养着济宁这方土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文化绵延千年,杏坛春风至今依然吹拂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遥想诗仙李太白,古南池畔起高台”豪饮醉卧河畔、赋诗作对赏景,引发无数文人墨客怀古追思;“大河向东流,星星参北斗”忠义之歌、豪侠之情,感染无数人造访水泊梁山……

以水做*、文化做根,造就了济宁这座因水而立、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湿地城市,并已成为水与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这里,湿地保障城市在绿中生长,人民在绿中呼吸。

济宁市三条蓝色生态廊道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洸府河穿城而过,给济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水岸肌理,让济宁这座文化名城发展格局更舒朗,也有了更多呼吸空间。家住洸府河附近的市民李从伟是洸府河儿童公园的常客,“这里有高标准的篮球场,还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平时孩子在那边滑滑梯,我在这里打篮球,还可以观赏济宁的河景,美不胜收。”他说。

同时,济宁市蓼河湿地、翠湖湿地、南池公园等环绕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洲”,市民游客在这里游园、赏景、划船、健身,心旷神怡。环绕济宁中心城区,一条条绿水相融、功能复合的“生态绿肺”像翡翠项链点缀城市,“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梦想在济宁成为现实。

在这里,湿地保护与文化有机融合,“荷花节”“放鱼节”“龙虾节”等湿地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济宁市定期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日”“爱鸟周”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湿地宣传活动;全市每年累计开展各类活动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年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济宁市河湖共济美丽湿地文化名城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