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济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不同的人文环境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济宁民俗文化大观园,唤醒你的儿时记忆。
玩
漕河出名蟋,漕河蟋蟀(当地称为蛐蛐儿)素有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好斗而著称。漕河斗蟋品种主要有近百余种,仅单青虫就不下30种。兖州市“漕河斗蟋”及斗蟋会是兖州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斗蟋—娱人”为内容,以捕蟋、养蟋、赏蟋、斗蟋、售蟋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渔家虎饰是微山湖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布艺品,它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长期漂泊在湖面上的渔民,由于生活环境、医疗水平很差,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她们寄希望于虎。让虎饰成为承担精神价值的符号、赋吉祥如意、辟邪镇恶的含义于其中。渔家虎饰系列主要包括:布老虎、虎枕头、虎头袢子、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暖袖(手套)、双面虎头手提包等。
拉粮船也是直接从运河民俗生活中演化而来的艺术。由漕运习俗中而来,是流行在微山、鱼台运河岸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饰纤夫的演员摹仿于运河中拉漕船的习惯动作,随着打击乐起舞。此舞,由起航、航行、闯闸、闯滩、搏击、靠岸、欢庆等七个段落组成。所表现的拉粮船的生活情景,惊险生动,动作粗犷,很具观赏性。拉粮船的表演者,旧时常与端鼓腔艺人联袂出演于各渔村中。
穿
嘉祥彩印花布,盛行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用途广泛,形式多样。多为民间生活用品,如门帘、床围、帐檐和花包袱等。以奇异的艺术形式,独特的面貌,古仆而浓艳的风格见长,它以彩印包袱、桌围、门帘的形式流传于乡里。彩印花布以当地土布为原料,镂刻纸印颜色鲜艳,彩印图案内容多取材于吉祥的故事与传说,诸如“十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麒麟送子”、“喜鹊仙梅”、“猫蝶富贵”、“荷塘鸳鸯”等等。它继承了汉画像石的特色,以平视与散点透视为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质仆豪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它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鲁锦织造历史悠久,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河流域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鲁西南棉锦。鲁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
唱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演奏为主打乐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济宁市嘉祥唢呐与微山唢呐为典型代表。嘉祥县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民间亦有“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的顺口溜,鼓吹乐在这里已有多年的历史。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采录挖掘整理出首濒临失传的传统曲牌,刻印成册,并有30首载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
济宁渔鼓属山东渔鼓,从清代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活跃在济宁运河岸边。它的伴奏乐器只有一只渔鼓、一对简板。说、唱、伴奏全是一人,用左臂抱渔鼓,左手打简板,右手拍渔鼓兼表演。形式简便灵活,说唱朴实大方,深受听众喜爱。
枣梆系指山西上*梆子传入山东的分支,因它用枣木梆子击节,定名为“枣梆”。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梁山等地,早期班社有义盛班、高升班、义和班等。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形式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至光绪初年,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演出,其中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1年之久。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带收徒传艺,组成最早的职业班社义盛班。
画
鱼台木版年画创始于唐代,在明清时期得以繁荣和发展,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本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鱼台木版年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装饰手法上突破传统,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成为鱼台地区的显著特征。
温馨提示
春节期间,济宁市博物馆(新馆)为市民朋友准备了《儒运济宁·大观万象——民间收藏精品展》,带您一起重温儿时记忆,感受民俗魅力,期待您的光临!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