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褚思雨通讯员刘旭
社区里,环境干净整洁,“志愿红”活跃而醒目;马路上,交通井然有序,人车礼让蔚然成风;乡村内,人居环境显著提升,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在济宁,一幅幅文明新图景随处可见。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今年以来,济宁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牵引,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乡文明程度、群众生活质量、城市发展品质,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之城,以点滴“量变”加快从“文明城市”向“文明典范城市”迭代升级。
更高要求
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在8月15日召开的济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会议上,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强调,今年是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周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文明城市创建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还面临着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到位和创建标准高压力大的“双重考验”。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全面补齐创建工作短板弱项,以创则必成、干则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再提质、再进位,奋力夺取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新胜利。
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制度的支撑。《济宁市年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印发,让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有了更清晰的路线图。在全面落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济宁聚焦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对文明素质提升、人居环境、市容秩序、文明创建等进行全面系统治理提升,以更高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更高层次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创建的过程,就是为民办实事、百姓得实惠的过程。“群众的痛点就是创建的起点,结合济宁实际,《方案》涵盖了城市品质提升、志愿服务提升、环境卫生提升、交通秩序提升等9大提升行动,具体包括城区飞线治理、交通秩序整治、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实施市场及周边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等32项重点工作。”济宁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障创建行动见实效,济宁市同时建立起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联动、协同管理的创建体制机制,以及部门专项考评、创城办日常督导、第三方模拟测评相结合的督导考评体系。在“精耕细作”的城市管理与创建工作中,济宁管出文明城市新形象,纠出文明城市新气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升,文明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
有机更新
绘城市美丽宜居画卷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自创城攻坚战打响以来,聚焦市民的急难愁盼,济宁市以“绣花工夫”推进城市“微更新”。
城市因人而立,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人,也理应成为文明创建活动的参与者、评判者、受益者。漫步在济宁城区,错落有致的“口袋公园”,让市民实现推门见绿,出门进园。
“现在,有了口袋公园,小孙子在里面游玩,自己也能常和老姐妹们见面联络感情。”太白湖新区居民蒋红英感慨。
济宁大力实施“绿量倍增”和“增花添彩”工程,让“关”在墙内的绿化景观“走”出来,让绿地景观成为民众“共有”,小面积的“口袋公园”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又一张新名片。今年,全市新建“口袋公园”29处,改造“口袋公园”54处,提升百花公园等老旧公园6处,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
小菜场,大民生。菜市场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更是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围绕环境卫生提升行动,济宁实施市场及周边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对城区24处农贸(集贸、批发)市场实施分类治理、综合施策,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有“序”有“颜”更有“质”。
改造后的任城区南张街道振宇蔬菜市场,入口处挂着一块显示屏,经营商户信息、品种、进货来源等信息清晰可见;走进市场,地面干净整洁,肉类、蔬菜、水产等按区排布,摊位整齐划一。“自创城以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对市场进行了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市场也更加繁华了。”这一切,振宇蔬菜市场保安员李定忠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行走在济宁的大街小巷,文明之美尽显:一个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一条条背街小巷精致如画,一个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一座座公共卫生间明亮整洁……印证着济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思路,将一项项“责任清单”办成了济宁市民的“幸福清单”,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城市变美变干净了,受惠最大的还是我们老百姓!”谈到文明城市创建,总会听到市民情不自禁发出的感慨。
共建共享
文明铸*树立新风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永远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角。济宁充分调动市民的主动性,让文明城市创建迸发出活力和创造力。
8月21日早8时许,邹城市礼义路和普阳山路交汇处一辆白色燃油小车突然起火,火舌蹿起近一米高。危急时刻,在附近正执行清扫任务的环卫工人边德利、孔宪举冲向起火处,使用高压水枪扑火。他们,是这座城市平凡之善的一个缩影。
济宁人的暖心故事一次次在网络刷屏:女童头部卡在4楼窗外护栏情况危急,小区居民曹鲁宁化身“蜘蛛侠”,徒手爬窗救人;七旬老人落水,邹城市唐村镇一工厂的6名工人飞奔多米,跳入水中将老人救起;嘉祥一社区居民厨房煤气罐突然起火,22岁辅警李子涵单手拎着滚烫的煤气罐避开人群跑出去30多米……是这一群平凡的济宁人,传递着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用他们的文明行动守护着城市的岁月静好,托起济宁城市文明的幸福模样。
一个城市的文明和文化品位,就这样沉浸于每个细胞的汁液之中,它不在于大楼的高与低、马路的宽与窄、衣着的贵与贱,而在于生活在这座城市,能够让人时时体味到人文关怀,事事感觉到方便有序,处处感受到踏实温暖。能够在自然状态下展现细节之美,正是一个城市最本质最具活力的内功。
近年来,济宁市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善行义举四德榜等评选活动,让文明基因根植于市民心中,激励着每个济宁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形成文明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社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通俗易懂;在公园景区,济宁人就地当志愿者,倡导文明出游;在医院,在*务服务中心,在商务楼宇间,一眼就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岗,有疑问,就找志愿者答疑解惑……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成为这座城市最绚丽的色彩。他们来自于群众,也活跃在群众之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正能量,为这座城市带来一缕文明清风。
蓬勃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让孔孟之乡绽放出了新的“文明之花”。在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已有余个志愿组织在平台注册,近1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提供理论*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服务、扶贫帮困等20多类志愿服务。他们不仅是市民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更是“美好生活的幸福圈”,将一场场具有“济宁味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送到市民家门口。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文明建设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幸福接力”,文明的“磁场”正悄然改变着济宁市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