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绅,是明朝开始诞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比起王公大臣,这个阶层的确要差很多,但是他们在明清两王朝的统治时期享有很好的*治待遇,因为明清王朝的士绅阶层享有*治特权。
正因为这个原因,让士绅在明清时期的基层社会生根发芽,逐渐成为明清时期统治基层社会的一个关键角色,明清的地方官员想要根基层百姓直接对话,还需要通过士绅阶层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不过今天不谈论士绅阶层在明清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只了解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的形成以及对朝廷经营地方的影响。
明清之际济宁士绅社会的形成
1,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主要是孔孟之道对济宁的深远影响;自从孔孟之道成立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治思想开始,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在学习孔孟之道,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所考核的内容还是孔孟之道。
所谓士绅,主要是指官绅和学绅,而官绅则是在朝廷当过官,然后退休之后回到故乡养老之人,因此官绅是指退休的朝廷官员;至于学绅,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未能高中的读书人;
不管是官绅还是学绅,当他们回到乡里后,都享有朝廷赋予的特权,从而形成一个影响社会的新阶层。
因此说到底,士绅都是读书人出身,而济宁正处于孔孟故里的旁边,古代的读书人最崇拜孔孟,能跟孔孟两位圣人当邻居,在他们眼里如同天眷一般,所以济宁当地人已接受孔孟文化的影响上达千年,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他们通过崇尚孔孟,学习孔孟,然后参加朝廷科举,期望自己能够高中,从而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例如明末清初的读书人郑与侨,他留下的作品之中,有关当时济宁读书人的记载,他说:“吾济五十里,人二万丁,出优免三千丁外,实一万七千十五丁”,就是说济宁总共2万的成年男性,其中有是读书人,不管这三千读书人是否高中,只要这三千读书人通过院试,回到乡里就是学绅。由此可见,浓厚的文化底蕴对济宁之人的影响。
2,京杭大运河对济宁的经济和交通的影响
济宁在元朝开凿会通河之前,并没有什么可以发展的条件,因为在古代一个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是依靠水运交通;公元年元朝在开凿运河其他路线时,开凿了会通河,因而让济宁开始走上发展之路。
但是这条河在明朝初期已经严重堵塞,直到公元年,明太宗朱棣为了新都城北京的运粮大事,决定重新疏通会通河,但是完成修凿是在公元年。
此后,济宁真正的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不管是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康熙的《济宁州志》之中,就专门提到:“济自是商舶流通,文物浸盛,而汶、泗诸水得交汇………人文蔚起”,这是在表述因为永乐皇帝把会通河的疏浚修复,让济宁得到崛起的关键。
因为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某个河段,通过运河的船只可以直接到达北京,这样对读书人来说是非常的方便,大大有利于济宁整体的发展,更是让济宁报名繁华科举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从而推动着济宁社会士绅阶层的规模扩大和发展。
3,榜样人物的影响
公元年,济宁当地在明朝时期最先走出自身影响力的读书人靳学颜通过殿试,成为当时的进士,然后就一路高升,为官生涯当中不管是文学素养还是官声*绩都可称之为卓著,所以最终官至吏部左侍郎,在明朝属于正三品的高官,仅次于一部尚书。
后来因为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大臣,靳学颜不愿与之为伍,于是选择退休,然后就回到故乡济宁。
回到家乡之后,靳学颜并没有单纯地养老,还是想着发挥余热,在济宁积极参与地方*府的*治活动和有关百姓民生的公共事务,成为济宁士绅阶层的代表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济宁士绅社会形成的奠基人。
此后从济宁走出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官员开始逐渐增多,其中在公元年中进士的徐标,成为济宁新的士大夫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为官时明朝已经走入末路的阶段。
而当他成为兵部尚书之时,明朝已经无力回天,他带着满腔热血和忠于明朝的决心在李自成准备攻打京师时以身殉国。在这两位榜样人物的影响下,济宁社会的士绅阶层越来越壮大,对济宁社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重要!
济宁士绅在王朝更替阶段对地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1,士绅号召广大民众捍卫自身利益
公元年,山东巨野有一个叫做徐鸿儒的人,意白莲教的名义起事造反,凭借着白莲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一下子召集了很多人对外发起进攻,其中山东的郓城、邹县、藤县等多个县城被占据,很快就要威压济宁。
当时济宁的官员和士绅一起组织起武装力量对此个情况进行防御;根据史料记载:“约绅衿守御壹切,修城、设守、练兵……事既举,贼旋平,州人修炼储备……”,从这个时间之后,济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官员和士绅组织在一起建设武装力量;
例如在公元年,士绅阶层直接组织和挑选“民兵三百名”,成立了“城守营”。
因为在明朝末年阶段,山东地区遭受外来势力的轮番倾轧,其中有满族*队、有明朝溃败之*,还有暴乱之民和拉帮结派的盗匪;
但是济宁在士绅阶层的号召之下,把济宁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史料记载说:“独至济宁……土寇蜂起……号称数万,近济宁三十里内无敢置足,以素有备也”,可见济宁士绅组建的武装力量是一个具有强大威慑力的集体。
因此在明清之际的危急关头,济宁在士绅的带领下,与民众一起迎难而上,坚决捍卫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2,济宁士绅在清朝入关之后所作抉择的影响
公元年,清朝大*攻入山海关,开启统一中原的征途,面对这个大局已定的关键时刻,济宁社会的士绅阶层不再是统一行动,而是出现不同的人生选择。
首先,一大半士绅选择归附清朝;也许此时此刻会在想,为什么在明朝末年可以同仇敌忾,可是又为何在面对清朝入关之后就会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呢?
其实这个是当时士绅阶层最为正常的一个选择,他们作为士绅其实内心是复杂的,既有无限的私心欲望,也有捍卫国家尊严的念头,但是他们还有一份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的最基本渴求;
因为他们之所以在明朝末年选择奋起反抗,是不想自己沦为叛*和盗匪阶下囚,而选择依附清廷,则是因为大局已定,大多数士绅认为没有退路;至于多数的平民百姓看着士绅怎么做,他们也就怎么做了,毕竟他们处在的明朝末期早已没有多少归属感,重要的是能生存下去。
其次,选择抵抗到底的济宁士绅只是少数;因为前面提到的郑与桥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就对士绅阶层只有少数选择抵抗的而耿耿于怀,他说:“合省不下几千万户”的山东,却“止此数家”南下抗清;
而郑与桥与士绅孟瑄、孔当等同乡好友逃亡至扬州等地参加抵抗和守卫。例如当时在明朝为官的济宁籍任民育选择南撤,与南明共存亡,后来与史可法一起殉国。因此,济宁士绅的态度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明清之际济宁士绅选择依附清廷的根本原因
清廷需要士绅稳定大局;清朝刚刚攻入中原,即便入主了北京城,但是天下并没有真正的统一,还存在着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以及南明弘光*权,这些都是阻碍清朝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清廷必须姚尽快解决的大问题。
而已占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清朝一时间难以顾及,这时就需要当地势力来介入,由他们帮助清廷进行稳定大局,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济宁士绅是否投降都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臣服要么反抗而亡,而士绅作为参与地方经营的*治群体,他们非常清楚清廷需要自己,所以大多数士绅选择依附,这样自己就能平安地度过危机,然后继续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
士绅阶层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虽然前面提到士绅在明朝末年的混乱时期号召民众捍卫自己的利益,可是这样的局面只能是暂时的,一旦时间过长,就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即便外部势力一时攻不进来,内部矛盾都能引发崩盘。
因此,士绅阶层在清廷攻入中原之后,很快就做出了选择,因为他们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只有依靠一个欣欣向荣的朝廷,拥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士绅才能在地方社会发挥它的作用,否则就是绝路一条!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济宁的士绅阶层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前进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和平时期士绅阶层是朝廷官员与基层民众进行*治沟通的关键角色,混乱时期则是地方社会引领民众走向新时期的关键人物,总之对朝廷经营地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